获奖作品点评:
一等奖2名
615060
夜宿中越边境小镇
陈海洋(云南昆明)
百年恩怨总难分,息尽炮声鸡犬闻。
两岸春山灯火暖,相逢只隔一溪云。
嘉宾评语:
苏 俊:着一暖字,最见作意。
沈利斌:抚今追昔,虚写实写,相互映衬。“灯火暖”一语,呈现边境之祥和。
姚泉名:题材好。
蔡世平:纵使炮声停息,也终归是有个“隔”字。
李树喜:描写实境不俗,中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词语稍欠精当。
钟振振:“相逢只隔一溪云”,“相逢”“只隔”,略相矛盾。改“相望”较稳妥。
杨逸明:战争与和平的题材历来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大题材。两岸这么美好的景色:春山、灯火、鸡犬、一溪云……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与“炮火”联系在一起。可是人间的恩怨,往往就会置这些美丽的景色甚至人的生命于不顾。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向往,对于幸福生活的珍惜,对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期盼,尽在几句小诗中,似不露声色,却溢于言表,读来发人深思。
梦 欣:以”夜宿“的感受回忆近现代中越关系的一系列错综复杂事件,由“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亲密无间到兵戈相见边境血拼然后是友好往来然后有岛礁纠纷,直让人感慨万千。如此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作者巧妙地用“炮声”、“鸡犬“相闻之声这两组意象便把“百年恩怨”的情景表达清楚了。但这是偏于写实的描述与议论,如果照此写下去,作品便一定枯燥无味。好在作者懂得如何营造诗的意境和韵味,三四句由实入虚,结情于景,作品的精彩便在于作者的见识和立场便深深地隐藏起来。仔细分析,“两岸春山灯火”是实景,“暖”却是个人的感受、情景判断;“相逢只隔一溪”是实景,至于“隔”的是否为“云”,那倒不一定,但用“云”则可以喻指虚无缥缈、“形态难以捉摸”的东西,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即隐藏的深意。那么,不同的读者对此诗的理解便有千差万别。最高眼力的读者会把“一溪云”解说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意识形态”。但直接把“云”当云,也能让低层次的读者理解国家交际与民间往来的区别。这首作品的可读之处,就在于三四句的出实入虚,以景结情,含情不露,一任读者各自猜测与理解,正是所谓“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的情形。但结句“相逢只隔一溪云”虽妙,却有瑕疵。这倒不是“相逢”与“只隔”有无矛盾(宋人有“今日相逢隔烟雾,扬州残梦足销魂”之句),而是夜晚相逢,说隔着“一溪云”便不着味,因为视线太差,白天就可以。那么,就当这一句说的是白天的情景或者是泛指,不必拘泥。但这又与题目“夜宿”有偏离,且与第三句失掉紧密的联系,有点夜里拉弓隔天放箭的不搭。
417029
七 夕
周岐(黑龙江双城)
浮云敛尽一河清,久坐瓜棚凉自生。
屏息欲听天上语,秋虫偏向耳边鸣。
嘉宾评语:
沈利斌:诗生动活泼,因“秋虫”不解风情,而诗却富有生趣。
钟振振:末句“煞风情”得妙!
李树喜:意像兼备,藉小虫之鸣七夕翻出新意。
蔡世平:天上语本不可闻,惟虫声唧唧乱耳。幸有此唧唧乱耳声,不然,奈听不见天上语何?
杨逸明: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晴朗的七夕之夜,坐在瓜棚底下连凉意也不在乎了,为的是听一下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时的絮絮情话,却偏偏被不懂事的秋虫叫声给搅和了。全诗就是作者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发痴发呆,描述的情景却幽美动人。想来好笑,天上的话你听得见么?古人云:“诗情愈痴愈妙。”此首得之。
梦 欣:历代咏七夕诗之多数以千计,但通常都在爱情相思、情人幽会、乞巧等几个圈圈里重复咀嚼着前人的牙慧。此作却独辟蹊径,蓄意宣泄打工者(瓜棚守护人)节日的孤单凄凉感受,成为极见个人情怀的伤感之作。笔墨的趣味在于结句的似是而非、可实可虚。可实者,瓜棚在野,夜里有秋虫鸣叫,可遇之事,为实景,表明周围的寂静,益显孤单处境。可虚者,秋虫在耳边鸣只是衰老方有的症状,为喻境,表明作者的身体衰弱,益显悲哀韵味。结句的可实可虚,增加了解读的多样性,这是此作一大亮点。
二等奖3名。
999089
夜市早归
张志坚(上海)
隔雨一窗灯已燃,知妻起早备儿餐。
开门看久双双笑,我下班时你上班。
嘉宾评语:
刘鲁宁:不说苦,只言笑。
葛 勇:非只题材新颖,更见平凡夫妻之情与对生活之坚韧。
沈利斌:语言质朴,末句虽作口语,而诗趣已在。读诗知生活之艰辛,却又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的感觉。
李树喜:有生活有风趣,语言稍平。
蔡世平:有画面感。想起一句歌词:“面对面擦肩而过。”理当厮守日夜,但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如此。好诗要用诗的语言,只是不局限在言语之间。
钟振振:《夜市早归》,语不精确。盖初读易使人误解为“赴夜市购物而早早归来”也。“知妻起早备儿餐”,造句生硬。“开门看久双双笑”,微似不近情理:出门带钥匙应是生活常态。又,“看久”未若“熟视”为较合古汉语语言习惯。
杨逸明:百姓生活,社会底层的夫妻,正是在平淡处见真情。丈夫主外夜出晨归,妻子主内早起晨炊,为的就是生活和孩子。全诗层次分明,第一句写景,“隔雨”的“窗”,“燃”起的“灯”,不禁使人想起“西窗烛”下“话巴山夜雨”的那一对唐代的夫妇。第二句写妻子操劳,却不说自己的辛苦。第三句写夫妻,“久”字耐人寻味又使人感动,“笑”字引人感叹又惹人羡慕。第四句写一下班一上班,夫妻交接班,如此辛苦,却毫无怨言。勤劳的普通家庭的夫妻能如此恩爱,当代许多腰缠亿贯的夫妻还闹离婚岂不愧煞?读此诗自可品出很多言外的意思来。古人云:“是真佛只说家常。”能以旧体诗词写当代人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写出情趣来,就是好诗。
梦 欣:诗有“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刘熙载语)的情形,往往只于“背面敷粉”而真情不露,此作便有类似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城市打工阶层低端人士生活的不易,但却通篇出以白描之笔,只描述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场景,一个有趣的细节,让读者自行从这一场景、细节中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画面上似乎给人以温馨美好的印象,其实仔细品味,便知生活的苦楚:我下班时你上班,这一对中青年夫妇的夫妻乐趣便被生活所剥夺,为了供儿女读书,他们被逼奉献了自己的生活乐趣。这诗的优点,就在口风极紧,真情一丝不露。
503042
秋 夜
从之(上海)
淡月泠泠暗复明,中庭风定已三更。
一虫檐下应无事,不解秋心自在鸣。
嘉宾评语:
苏 俊:秋虫自喻,仲则之遗。
葛 勇:转接处写秋虫反衬自己的心情,无理而妙。
沈利斌:说“虫”不解“秋心”,便知诗人深谙“秋心”,故能知“月”忽明忽暗,知“风”何时方定,全诗均关照在“解”与“不解”之中,“秋心”何谓,不必说也。
李树喜:长在营造氛围。虫与人异,不解秋心。
蔡世平:“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虫不解事,来日已无多。“自在”?其实不自在。
钟振振:“淡月泠泠暗复明,中庭风定已三更”,“泠”“庭”“定”三字处于句中节奏点,而皆与押韵字同韵母,避之为宜。
杨逸明:夜月明灭,中庭风定,正是诗人写诗之时。不料诗人诗未写成,小虫倒抢先吟唱起来,想来比诗人还无事可做。诗人写诗,自然是“解秋心”之人。小虫一定“不解秋心”,却也鸣得自在。全诗写秋夜情景,诗人不好好写诗,却与秋虫较起真来,实在有趣。“诗有別趣”,信然。
梦 欣:秋夜,秋心,秋虫,这是三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意象,再加上秋月、秋风,这诗就在“秋”字上打滚做文章。意象繁多,骚扰不断,这是读后给人的第一印象。被骚扰的秋心,或许正是一颗相思之心吧(秋夜通常是用来相思的),可是秋月一副冷冷的面孔不说,还忽隐忽现、欲暗还明,哪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何况又有秋风悉悉作响,烦人。到得风靜了下来,已是三更时分,也该睡了,就作个好梦得了。可这时轮到秋虫上场,梦也做不成了。一个字,烦。这是第二印象。那么,作者当真只是想表达“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那种惆怅心境吗?这倒不一定是。但“一虫”的自在鸣,与“秋心”的所思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作者所强调的,至于它们各自喻指什么,象征什么,就由读者各自理解好了。诗贵含蓄,主题藏得深的诗耐咀嚼。这诗的可读,在于“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叶燮语),至于还有没有“幽渺以为理”,可以有,也非得有。
557054
上清溪漂流
罗永珩(福建厦门)
足底清溪劈面山,天光一线晦明间。
游人但逐波流去,管得前程几道弯?
嘉宾评语:
刘鲁宁:有寄意。
李树喜:写景简约婉丽,画中有话。
蔡世平:深意可以求之事外,求之象外,求之字外。
钟振振:“足底清溪劈面山”,绝句语言尚浅近,故“足底”不如“脚底”。“游人但逐波流去”,“波流”不如“流波”为语较顺。
杨逸明:有时写风景,写得美丽;写游览,写得生动。可是细细一想,似乎不只是在写眼前之景,觉得言外有意。此诗读到最后一句,似乎就若有所悟,分明是在写人生。古人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言外之意,也不可强求生搬硬套,要自然而然,一笔忽然带到,最妙。
梦 欣:漂流是时下旅游比较热门的游玩项目。漂流的乐趣在于高低跌差及快速转弯所引起的一惊一乍的情感刺激。作者善于从人们熟悉的游玩乐趣中挖掘哲理涵义,是本作的一大亮点。漂流活动的具象描绘与议论设置的合理引出,显示作者娴熟驾驭诗意语言的高超能力。
三等奖5名
603058
临窗,听流浪艺人拉琴有题
王志伟(山东)
二泉拉得入心神,更映乡愁月一轮。
听到夜深皆散去,街头唯剩曲中人。
嘉宾评语:
苏 俊:人情世态,一曲兼收。
姚泉名:转结大好。
刘鲁宁:结有味,意不尽,剩字妙。
沈利斌:“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已是网络流行语,而诗中“流浪艺人”既是奏曲人更是曲中人,“乡愁”之情应更胜他人。唯首句略觉直白。
李树喜:有情有景有氛围,世相如斯却怪谁!
蔡世平:得、更、皆、为,此类字入诗,成也由他,败也由他。
钟振振:《临窗,听流浪艺人拉琴有题》,逗号可删;“拉琴”不如“拉二胡”为精确;“有题”二字多余。“听到夜深皆散去,街头唯剩曲中人”,好!“唯剩”若改“只剩”,则音律更佳。盖“只剩曲”三仄声字连用,而分别为“上去入”,其美听固一诵可得也。
杨逸明:写欣赏音乐,古来诗作颇多,此首写得也很出彩。整首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先是听二胡曲,牵出“乡愁”和“月”。第三句写时间过程,夜深曲终人散。最后一句最传神,“街头唯剩曲中人”,演奏二胡的人已经完全投入曲中,不再是现实中人,有无听众已经不再重要,这也呼应了首句“拉得入心神”。可见已经全身心进入角色了。而能不能真正进入角色,正是真假艺术家的分水岭。
梦 欣: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从乐曲的缘起至最终的成形,是作曲者对旧日苦难生活的一种感悟,乡愁并非乐曲主题,所以此作次句特地安上“乡愁”二字,是“临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但转结又没有临窗人啥事,那么,乡愁又只能落到拉琴者身上,这诗的气脉与意境因此而略受影响。毕竟流浪艺人的苦难生活,要比单一的乡愁更加凄凉与辛酸。试与网络无名氏的“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相比,作者的情陷其中与作为旁观者推测他人情感二者的意蕴与感人的程度,后者会逊色许多。当然,如果没有这一瑕疵,此作就有可能夺冠了。因为作品描述场景的具象能力和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均运用得相当圆熟,这一点正是一首绝句的精彩之处。
004002
照 镜
魏丹(江西南昌)
镜中人似我,我问镜中谁。
一个藏心事,双双不展眉。
嘉宾评语:
沈利斌:“双双”一语点题自然。
姚泉名:愁加倍。好思。
葛 勇:构思奇巧而表达自然。言外有味。
钟振振:意新,语新。虽小,却好。
李树喜:语言朴实,善设悬念,余味深长。
蔡世平:诗有无理而妙者,前两句无理而不甚妙。
杨逸明:生活中一个细节描写,写的趣味盎然。古人云:“无奇趣何以为诗?”心中有事,瞒得过旁人,自然瞒不过自己,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自己的心事,除了自家知道,还有谁是知己者?想来好不伤感。此意通过“照镜”轻松道出,词虽浅,亦自有深意焉。
梦 欣:镜中人与照镜者形象与表情的无异,这是谁都知道的,用一首诗揭示一个谁都懂的常识或道理,诗的寄意与趣味便十分有限。好在作者从“一个”与“双双”挖掘出一点语言情趣,使人阅读时收获一丝会意之笑,这也称得上是一点乖巧的构思。假如作者能从镜中像与照镜人二者觅出不同之处,从而启发人咀嚼一个更深的生活感悟,那个意境才会深远一些。
440032
再过桃园
张韧(辽宁鞍山)
不解春风年少时,夭桃树下负相思。
经年重步桃园路,枝上花开知不知。
嘉宾评语:
刘鲁宁:不直言后悔与否,而问花开可知,妙!
葛 勇:音韵和婉,结尾歧义有味。是作者低头不忍看花,还是问桃花知否自己的心事,两解皆可。
李树喜:形象较弱,偏于说理,而不甚明了。
钟振振:“不解春风年少时”,“不解春风”四字稍嫌生造。“经年重步桃园路”,“步”字下得笨重,不如“重过”为轻便。
蔡世平:“经年”表示长段时间,而不是长段时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因此,“重步” 便没有着落,且“重步”二字不大稳妥。
杨逸明:美好的时光已经擦肩而过,回首年少时期错过的机会,能不后悔?自己刚刚醒悟,还问桃花“知不知”,真是个傻得可爱的不解风情的老小孩了。写诗要用诗家语。诗家语或痴得出奇,或憨得有趣,或乱得在理,或俗得有味,或疯得直爽,或傻不拉叽得天真可爱,或胡言乱语得别出心裁,或莫名其妙得妙不可言。此不可对不懂诗家语之人言道也。
梦 欣:人生有许多因情窦未开或心智屏蔽而错过美好姻缘、错过成功机会的遗憾之事,这首作品所抒发的就是这一类情感。但作者的场景描绘与情绪表述用笔相当隐晦、含蓄,便将一段错过恋爱时机的往事写得委婉动人。结句的明知故问,挖掘出一种十分惋惜、幽怨的心绪。这比明白说出自己的后悔要有趣得多。自己心中的懊悔不说,却问花开知不知,正有揶揄、挖苦的色彩,意趣益浓。
209024
晨 行
刘利漫(河北唐山)
迎风知冷暖,人物各匆匆。
多少同行者,渐失迷雾中。
嘉宾评语:
姚泉名:感叹喻之。
葛 勇:转接实中有虚,意味深长。
李树喜:有哲思,有韵味。惯常则迷,贵有所悟也。
蔡世平:是“人物”,还是“人”、“物”?混言之不安,析言之亦不安。
钟振振:《晨行》,似不合诗题语言习惯。“迎风知冷暖”,游词无谓。“人物各匆匆”,“人物”改“脚步”乃佳。“多少同行者,渐失迷雾中”,“同行”改“前行”,似更精当。
杨逸明:人生像乘坐公交车,上车下车,或站或立,乘车时间有长有短。此诗写人生感慨,仿佛也有此意。短短二十字,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一幅匆匆奔忙、冷暖自知、有时同行有时散失的人生图画。
梦 欣:凌晨有雾,同行者一旦因行走速度不一致而拉开距离时,便互相看不到。这种情形人们一般都经历过。但由此而挖掘其哲理涵义,这诗读来便有味道。同行者之所以“渐失迷雾中”,其原因,一是雾厚(迎风知冷暖是雾厚方有的感觉),一是急着赶路(人物各匆匆是每人都有要紧事不能互相关照),可见首二句已为结句的“迷失”做足场景的铺垫。由于这主客观两方面的情景构成,“迷失”便是无意识而自然形成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结局颇耐人寻味。从诗作的哲理涵义来看,这首《晨行》的旨趣比前面的那首《照镜》要更深一层。
039007
叶 殇
李英(甘肃定西)
题记,某秋日早起,见环卫工人用木棍劈打树叶,问其原因,言上面领导如此安排,以防零星脱落不止,可一劳永逸。每年如此,不待木叶红黄。仰看树枝多畸形状,因思绿化之初衷,不觉黯然神伤。试一赋。
花缀情何限,荫垂古道长。
若君怜厚意,容我到金黄。
嘉宾评语:
沈利斌:写叶而寄慨遥深。
钟振振:宜将小序改写入正文,作古诗或乐府。
蔡世平:细味诗意,似树叶因外因早凋而自伤,然《题记》“试一赋”云云,显系作者口吻。《题记》所言之事,倒堪发一噱。
李树喜:有情有景,结句出新,画外有音。但前二句与结句缺乏逻辑联系。当今,许多园林明确秋叶不扫。棒打秋叶者,或为个例。
梦 欣:实话说,这首小诗的获奖,多少得益于诗外的“题记”。正是题记所披露的事实让人感慨不已。此时,诗的精妙与否,已不太重要。实际上,就诗的文本来看,场景的描述与情感的抒发,均有笨拙、凑泊而表达未到位的瑕疵,想象无空间,语言少弹力,一二句犹甚。
杨逸明:代树叶说话,控诉长官意志害人。读来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郭橐驼转》中的话:“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郭橐驼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此诗也有寓意,树有贡献,当年开花、遮阴,今天连顺其自然到树叶变金黄之日都不能等到,联想到百姓顺其自然到颐养天年的太平日子也不能享受,想来都是令人感叹的事情。
梦欣评:实话说,这首小诗的获奖,多少得益于诗外的“题记”。正是题记所披露的事实让人感慨不已。此时,诗的精妙与否,已不太重要。实际上,就诗的文本来看,场景的描述与情感的抒发,均有笨拙、凑泊而表达未到位的瑕疵,想象无空间,语言少弹力,一二句犹甚。
网络人气奖投票按总票数前6名,分别是:
918085 (539)
打工回家
伍斌(山东即墨)
车堵山中又彻宵,寒星望断叹村遥。
楼高真许爹娘憩,何用相思暮复朝。
嘉宾评语:
葛 勇:堵车之烦,思归之切,生活之艰,贫子之愧,以朴素的文字写出,却感人肺腑,引人思索。
李树喜:联想自然合理。
杨逸明:打工回家途中受阻,前两句写归心似箭。后两句转入“叹村遥”的原因,因为是想念父母,不但希望父母住得好,而且更希望住得近,可谓是个大孝子也。读来感人。
蔡世平:外出之路坎坷,回家之路漫长。最无奈,是建楼人非住楼人。
钟振振评:“车堵山中又彻宵”,似不合情理。“寒星望断叹村遥”,后三字嫌生硬。“楼高真许爹娘憩”,“憩”可改“住”。“何用相思暮复朝”可改“挂念何须暮复朝”。
梦 欣:打工回家路上困堵,焦灼的心情谁都会有,捕捉此一场景而诉之笔端,确是好题材。但好题材也得有巧妙的构思和精练的语言表达始能出彩。此作首二句描绘具象场景后二句抒发情感,也是典型的绝句结构模式,中规中矩,且语言大体表达到位,是为可读。但最大的缺点是次句不该用了一个“叹”字。一是过早漏气,二是破坏了描述的客观性。读者自可明白后面便是作者的感叹,又何须特地标出?试比较“寒星望断叹村遥”与“寒星望断一村遥”,便知如何保持客观描述。
772072 (509)
过明祖陵
武斌(江苏盱眙)
草木冬来敛翠华,墓陵萧瑟噪寒鸦。
滔滔淮水东流去,载得兴亡第几家?
嘉宾评语:
沈利斌:怀古之作,虽是常见的感慨兴衰,借古讽今,而结构、用语等皆好。
李树喜:有沧桑感。结句问得好。
蔡世平:古色古香,可置于古人集中。不过,古人一般不将“陵墓”说成“墓陵”。
钟振振:“草木冬来敛翠华”,“翠华”不合用于此,盖其义为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之旗帜或车盖也。
梦 欣:怀古诗能以新颖的见识给人以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便为上乘。此作以“淮水东流”喻时光飞逝,以“兴亡第几家”喻换过多少专制王朝,由“水”联系到载舟,想象极为合理,结句议论内容虽旧但语句未经人用过,也算得上新颖。这是可读之处。可惜首句“敛翠华”描述不当,估计作者的用意是“收敛翠绿形体与精神”,但因为“翠华”一词有自己特定的涵义,所以作者的错用便有自说自语之嫌。
杨逸明:怀古吊古,历来所作甚多,大多沉郁工稳,往往成为套路,虽然并无不好,但总觉得有点落套。此首也是如此,“第几家”云云,也似曾相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意象,都唱成电视剧的插曲了。写诗需要创新,要有能翻出如来掌心的意识和本领。古人云:“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720068 (437)
夜宿龚滩古镇
刘晓燕(安徽合肥)
红叶苍崖夹岸行,吊楼灯影泊舟轻。
乌江到此深情碧,况复巴山夜雨声。
注:乌江上游的水碧清。
嘉宾评语:
苏 俊:情与景合,一片化机。
沈利斌:“巴山夜雨”结句,思接千载,也顿使境界阔大。
李树喜:描绘有力度,联想有空间。
蔡世平:灯影、夜雨、吊楼、乌江、泊舟,做足了题目。
钟振振:诗语固佳,然此不过一旅游景点耳,“深情”云乎哉?
杨逸明:写景甚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此类诗,可得较高分,不能得很高分。因为今人能写,古人也能写,所谓置于古人诗中可以乱真者。今人可以夜宿古镇,但不能成为古人,当代人写出有当代情趣的诗更佳。
梦 欣:游历诗以多客观描述少主观评价最为隽永。此作大体如是,故情融于景,润而不枯。结句化入李商隐诗意,使“深情碧”一语有得依托而不至于空泛。但“况复”二字未妥,它使得“巴山夜雨声”与“深情碧”失去二者内在的联系。用“吞没”、“销尽”会否好一些?
001001 (194)
山中小池
李明科(安徽合肥)
香岸生幽草,空林落鸟音。
邀来泉水聚,一鉴透天心。
嘉宾评语:
姚泉名:转结颇有巧思。
李树喜:营造氛围得体。
蔡世平:佳处在“鸟音”而可“落”。
钟振振:“香岸生幽草,空林落鸟音”,笔力分散,是谓游词。
杨逸明:前两句写小池之景,后两句也有奇思妙想,全篇虽然以“邀来”两字绾合,但是总觉得有点松散,“天心”甚突兀,似乎前后不搭。古人所谓“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此不可不慎。
梦 欣:此作有谢灵运、王维等人的影子,空灵而见意境。可惜第三句“邀来”二字搅乱了肃穆自然的气氛,且让三四句的联系不够圆紧。改用“青冥”、“云阳”之类,则“透天心”一语方得依托。
1459098 (176)
林中单车
陈国元(陕西榆林)
谁锁单车小径深,露珠红叶惹初心。
白裙后座春风里,一串银铃响到今。
嘉宾评语:
苏 俊:平常情景,最惹怀思。
刘鲁宁:结句余味不尽。
李树喜:色彩迤逦,写生如歌。
蔡世平:一、二句写视角,三、四句写幻觉,以“惹”字为枢纽。
钟振振:次句应是此诗枢纽,点明转入对自家往事之回忆。惜作者未能办此。
梦 欣:诗有细节描写易见情韵。此作以林中单车独锁路旁为视点,引出青年男女在林间深处谈情说爱的判断,然后再迂回自己类似的浪漫爱情经历,一波三折,饶有风趣,颇为可读。最难得的是全诗尽用客观描述之笔,让意象表达情感,含蓄而委婉。语言的运用也较为得当,没有生造、生硬及牵扯之瑕疵。
杨逸明:首句写小径单车,是眼前景。次句引起回忆,因为“小径单车”“露珠红叶”既是眼前景,也是当年景,所以不由得引出“初心”。后两句揭晓谜底,原来有个“白裙”女子,曾坐在单车的后座上,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使人难忘,至今回响耳畔。此首写回忆一个片段,有情有义,写来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古人云:“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写诗如编戏,亦复如此。
2136131 (167)
留守儿童
何阳义(重庆渝北)
独过新年灯火明,两行热泪亮晶晶。
床头翻出全家福,对着爹妈喊一声。
嘉宾评语:
葛 勇:白描见情,不忍卒读。
李树喜:感情真挚,语言朴实。胜在情真,口语无妨!
蔡世平:好题材,有情境,有内涵,从诗的角度看,难免造语率易之讥。
梦 欣:题材容易触动现时人的神经,但情节似乎有点不大可信。“独过”“热泪”“喊”,总让人觉得有点夸张过头,须知只要有一点点拔高或造作,想要感动读者就很难。
钟振振:成人之想象成分居多,未必真得儿童之心理。局外人之想象成分居多,未必可当社会生活之典型。
梦 欣:题材容易触动现时人的神经,但情节似乎有点不大可信。“独过”“热泪”“喊”,总让人觉得有点夸张过头,须知只要有一点点拔高或造作,想要感动读者就很难。
杨逸明:留守儿童对着父母照片喊一声爹妈,情景感人。虽然有造境之嫌,然打造得入情入理也未尝不可。此首情境均在情理之中,故感人。诗词创作,须注重细节的描写,绝句小令篇幅短小,不象叙事长诗可以有较多的细节描写,但也不能忽视。有时是否抓住并呈现了具体的那些细节,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